分類: 詩詞

垂淚對宮娥:富於包孕的情緒瞬間

《破陣子•四十年來家國》

五代十國·李煜

四十年來家國,三千裡地山河。鳳閣龍樓連霄漢,玉樹瓊枝作煙蘿,幾曾識干戈?

一旦歸為臣虜,沈腰潘鬢消磨。最是倉皇辭廟日,教坊猶奏別離歌,垂淚對宮娥。

公元975年,宋軍攻破南唐京城金陵,李後主率領親屬、隨員肉袒出降,被俘到宋都汴梁(今河南開封)。在汴梁城中,李後主通過這首詞追述亡國前後境況,抒發自己亡國當時離別金陵的哀痛和愁緒。

「四十年來家國,三千裡地山河」。南唐自公元937年李昪代吳稱帝至公元975年亡國,傳三世歷一帝二主(首尾39年),四十年來是為舉其成數。南唐是十國中版圖最大的政權,最盛時幅員三十五個州,疆域包括今江蘇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一帶。「三千裡地山河」言其國土廣袤遼闊。

李後主開篇兩句從時間和空間層面描寫南唐江山磅礴之勢,寥寥數語精練概括南唐從立國到亡國的短促歷史。南唐存續近四十年,有方圓三千裡山河。宏觀敘事氣象闊大,作者記憶最深的還屬宮廷生活。金陵宮殿富麗堂皇,樓閣棲鳳盤龍連接雲霄,御園名花異樹,煙繞蘿纏。

在奢逸宮廷生活中,誰會想到戰爭?李璟時期南唐遭受北方後周威脅,李後主登基之後並非全無戰爭。不識干戈亦非現實,只道誰人能料戰爭對於國家安定極端重要,幾無「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」的干戈衛國意識;或者識得戰爭殘酷已晚,亡國歸虜,李後主才覺悟往日奢逸宮廷生活美好。

幾曾識干戈?下片隨即接答「一旦歸為臣虜,沈腰潘鬢消磨,最是倉皇辭廟日,教坊猶奏別離歌,垂淚對宮娥」。轉折自然有力,流暢富有變化。君王淪為亡國俘虜,朝夕以淚洗面,腿肢消瘦,鬢發花白,形貌大變。最令人慘痛的回憶是亡國那一刻。押解北上之前,倉皇淒慘辭別祖廟,宮中教坊演奏著別離之曲,後主在熟悉又鐘愛的音樂聲中與宮娥灑淚而別。

李後主在這首詞中回首昔日天下太平、山河一統、宮闕壯麗,而今作為亡國俘虜,淒涼悲苦、心酸形損、垂淚對娥,令人感慨無窮。

然而這個結尾歷來頗具爭議。東坡書李後主去國之詞雲,後主失國,故當慟哭於九廟之外,謝其民而後行,顧乃揮淚宮娥,聽教坊離曲,形於詞句。帝王不能勵精圖治,守護江山,亡國之君不謝罪於祖宗臣民,反聽樂工之曲,不識大體。有人則認為此非後主詞也,後人附會為之耳。「後主令人積薪宮中,誓言社稷若失,當攜血肉以赴火死」,厲志如此。

我們不過多考究當時情事。不以士大夫之眼觀,李後主生於深宮,長於婦人之手,「揮淚宮娥去國行」或許就是客觀真實。

宋軍攻破金陵,李後主遭俘北上行前,他倉皇辭別祖廟,在教坊演奏的別離曲中灑淚宮娥。國破家亡那一刻,李後主思緒萬千。

他愧對祖宗江山社稷,經此一別君王歸為臣虜,政治角色與人生角色天翻地覆轉變。他即將作別窮奢極欲的江南深宮,從此過上備受屈辱的囚徒生活;他是否悔恨自己應該早點勵精圖治,不要偏安一方,曾經富裕繁榮的南唐國勢就不會衰亡?樊若水為何要出賣南唐幫助宋軍過江等等。

在歷史洪流大勢前,李後主面對命運前後巨大反差,那種無情感、無力感、飄搖感、落差感、未知感迸發,以至情緒失能,無處訴說,唯有獨自垂淚,不忍面對又碰見了身邊的宮娥,此時更令人心絞的是教坊還傳奏來了別離歌。

故而除了連綿不斷的哀愁,李後主還為我們真切寫出了這個富於包孕的情緒瞬間。(文/王宜楷)

行行重行行

《行行重行行》

漢·佚名

行行重行行,與君生別離。

相去萬余裏,各在天一涯。

道路阻且長,會面安可知?

胡馬依北風,越鳥巢南枝。

相去日已遠,衣帶日已緩。

浮雲蔽白日,遊子不顧反。

思君令人老,歲月忽已晚。

棄捐勿復道,努力加餐飯。

趕路的人向遠方奔走。他不知目的地為何處,自己何時可以停歇。腳下的路一段又一段,綿延無盡。行行重行行中的「重」(cong)字讓筆者偶然想到了四川方言。行行復疊行行。走啊走,我們不停往前走,道路堆疊著道路。

我們就這樣生生別離。一人出門遠行;一人在家守候。一動一靜扯出了相親離散。前路遙遠未知,行者無意沿途景象,唯有不停行走的道路是心理烙印。故而詩人是思婦,思婦想遊子,她在心中構建了一幅遊子單行圖。她想象遊子始出,前路一重又一重,分別之日近在咫此。

返歸現實。君早已遠去萬余裏,我們好似一個人在天涯,另一個人在海角。古代交通不便,路途萬裏,道路阻長。我們何時才能再次會面?孰又可知。

思婦追述離別情形之後。話鋒忽轉。胡馬依戀淩冽的北風,越鳥築巢在朝南的樹枝。禽獸尚且如此懷念舊土,人何以堪。遊子至今杳無音信,不知何故?別日漸遠,衣帶日緩。久別愁苦令思婦形體消瘦。正所謂愛之深,責之切。思婦刻骨思念甚至一度轉為猜測疑慮,莫非遊子在他鄉另有新歡而不顧返?

懷疑、猜測於事無補。

思念令人形容枯槁、身心憔悴。遊子至今仍未歸家,春去冬來,年復一年,韶華已逝,歲月向晚。是思婦感慨紅顏遲暮,還是對於別離歲月漫長無可奈何的惆悵。

罷了。罷了。還是不要碎碎念。願你(我)食飽穿暖,保重身體,珍愛青春。

本詩展示了離別之情與相思之苦。在兩人會面遙遙無期的等待中,思婦對遊子的思念、猜疑、寬慰、期待等心理變化,情真意切,跳出閨怨詩的愁怨和哀傷,綻放了女性特有之美。一方面思婦在久別愁苦命運中依然守持溫柔敦厚;另一方面愛人先愛己,兩情暫未歡會,保持身心健壯,不憔悴形銷,努力加餐,以待來日相會。(文/王宜楷)

只有敬亭山

《獨坐敬亭山》

[唐]李白

眾鳥高飛盡,孤雲獨去閒。

相看兩不厭,只有敬亭山。

這首小詩廖廖數語,字面平淺易懂。李白獨坐敬亭山(今安徽宣城)觀景,鳥兒高飛遠去消失在天邊,眼前最後一朵孤雲也慢慢飄走了。四下萬籟俱寂。天地之間只余自己和敬亭山。詩人隨後將敬亭山擬人化,我凝視著山,山看著我。「我倆」彼此欣賞,互不厭棄的情誼,這世上可能唯有敬亭山了。

敬亭山上群鳥全部飛盡、天邊孤雲不余一片,此番景象應是詩人獨坐良久才可收之眼底。一人久久獨坐於山野,他心裡在想什麼呢?

此詩作於何年,李白留存詩稿並未注明,後世眾說紛紜。有人雲此詩作於唐代天寶十二載(公元753年),李白遭讒言毀謗離京漂泊,飽嘗人間冷暖,意欲寄情山水,找尋心居靜所;另有人雲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(公元761年),李白歲逾花甲,生活漂泊流離,友朋遠去,迎來送往歡會場面幾無,孤獨淒涼吟下了這首《獨坐敬亭山》。

總之,成詩之時,詩人不離政途失意、浪跡江湖的際遇共性。

詩人獨坐出神,他無視千岩萬壑,山中敬亭,林間鳥鳴,草木溪流等幽景,宏大落筆於鳥飛雲去,一人一山和諧共處的書畫,高妙烘托物我兩忘之境。面對空無一物的幽然無意識審美與情趣體驗時,我們仿佛又能在其中感受到幾分人情味。「眾鳥」高飛是朋友,「孤雲」獨去為自己,「獨坐」敬亭看山無不透著孤寂與心酸。「相看兩不厭,只有敬亭山」,人與山對坐相看不厭,詩人看山不是山,看山又是山。敬亭山不像一座沒有生命的山,它讓我們想到自己人生中是否有一位情趣投合的朋友?傾訴衷腸,互不嫌棄。詩人此時是否想到自己一生仰慕的異代知音謝朓,同為世所遺。

「只有敬亭山」便是答案。李白懷才不遇的孤寂,落魄的晚年生活,多舛的命運感讓他主觀情感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又難以執空,驕傲的在山水中尋找失落的自我與安寧,不論眾鳥是否飛回,管他孤雲是否再現,敬亭山與他同在。(文/王宜楷)

萬變心不可得

《登樂遊原》

[唐]李商隱

向晚意不適,驅車登古原。

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。

傍晚時分,天色漸暗,詩人忽然心念難調。他心情憂悶、不悅、悲傷、煩惱,還是郁結呢?我們不得而知。萬變心不可得。總之,心念繁雜,難得本心如一。

那就去遠行吧!詩人選擇驅車登古原(樂遊原),讓自己從情意難適之中抽身,遠逐暫時難以安放的心魂。樂遊原在長安(今西安)城南,作為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處,其是遠眺俯瞰長安城的絕佳遊覽勝地,常有文人墨客在此抒懷。

詩人登上古原,送目臨風,落日余輝映照,晚霞滿天。或是昏紅落日天地一線,或是夕色暖陽浸染天邊,仿佛光景無限蔓延。如此美好景致,詩人正好排遣不適心意,然而他筆鋒一轉,只是近黃昏。金烏西墜,美景稍縱即逝,猶如曇花一現。

詩人欲借登高遠覽驅走不適之意,其在古原看到絢麗夕陽滿心愉悅,片刻間又恢復理智感嘆夕陽雖好,已近黃昏。從心意不適到驅車登原的積極振作、從奇景驚艷的愉悅到美景難留的無奈,這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心緒變化,豐富飽滿了作者的情感細微。

我們雖然難知詩人的心事,不論垂暮自傷的個人感慨,還是家國憂思的理想抱負難伸,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這不正是生命常態嗎。

「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」亦被今人廣為引用,用以表達人們對美好事物即將消逝的留戀、惋惜與惆悵。

本詩節奏明快的抒寫了詩人登樂遊原眺望夕陽,其感喟深沈,富於哲理。(文/王宜楷)

處處是泉聲

《遺愛寺》
[唐]白居易

弄石臨溪坐,尋花繞寺行。
時時聞鳥語,處處是泉聲。

詩人外出郊游,溪邊雜石密布,大小不一,形狀獨特,色質各異。他無意拾起一塊石頭遠拋,抑或打水漂。兩三下間,他可能就覺得索然無味了;他又在石叢中尋找起了造型特別的石頭。困了,乏了。他便臨溪而坐,玩耍奇石於指掌,或者極目山溪。清風、潺潺流水、陽光,忘情天地。

忽然。香爐峰下遺愛寺邊的幾朵小花勾起了詩人極大興趣。他依目見而行,沿溪而往,繞寺尋芳。在詩人心弛神往尋花期間,小鳥不時啾鳴,溪水汩汩流淌。詩人游賞尋花本是一大樂事,耳邊又有鳥鳴與溪聲交織的律動不絕於耳,空寂幽明的自然本真令人心曠神怡。

此詩是白居易在江州任內游覽遺愛寺所作。全詩透過臨溪弄石、繞寺尋花、聆聽鳥鳴和泉聲,以移步換景、動感結合的方式使石、溪、花、寺、鳥、泉等多種景致渾然天成,描繪了一幅清麗、動感的自然圖景,展現了遺愛寺的盎然生機。(文/王宜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