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: 詩詞

幽人應未眠

《秋夜寄丘員外》

[唐]韋應物

懷君屬秋夜,散步詠涼天。

空山松子落,幽人應未眠。

「懷君屬秋夜,散步詠涼天」。詩人開篇直抒胸臆,清冷的秋夜勾起了他對山中學道友人的無限情思。君子之交淡如水,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。無奈友人身處異地,懷君不見君,詩人只好外出散步歌詠涼天。

抑或此處詩人用了倒裝句法。詩人清秋時節獨自外出夜步。他徐行感詠天氣寒涼、秋悲寂寥,內心的孤冷不禁讓人想起了丘員外。他倆經常往來酬唱。如果今夜友人在一起推杯換盞打發寂寞那該多好!現實往往事與願違。散步在前,懷君在後,雖然「秋夜」之景與「懷君」之情連貫無意識灌注詩人滿身,然其落筆之時情景又自然而然調整,畢竟懷君甚重,散步為次。

懷人不得,詩人只好繼續在涼秋之夜徐行。他忽然想象丘員外學道的臨平山林中有一顆松子落了下來,「空山」正如詩人性空,松子緩緩落下泛起的靜謐時空微動與漣漪,是心念合一的本靜還是觸物思遠的心動呢?

「空山松子落,幽人應未眠」,不知此時此刻丘員外是否入睡,詩人在動靜相襯的禪境意象中,推想自己懷念的友人應該未眠。他在深遠涼秋黑夜之中肯定友人未眠的行為,是克制的自我念動,同時亦進一步強化了異地思友的情深。

《秋夜寄丘員外》表達了作者在秋夜對隱居朋友的思念。此首懷人詩安閒恬淡,語淡情濃,韻味悠永。(文/王宜楷)

風雪夜歸人

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》

[唐]劉長卿

日暮蒼山遠,天寒白屋貧。

柴門聞犬吠,風雪夜歸人。

傍晚時分,日月移替,暮色蒼茫,詩人極目遠望,青山影影綽綽漸沒。覆雪的白色屋頂或者白色房屋在天寒地凍、萬籟俱寂之中顯得非常衰颯與貧瘠,這是人氣與自然的涼薄,芙蓉山上人跡罕至、曠野孤寂、房屋簡陋、林荒地瘦。在籬牆柴扉農家小院裡,犬吠忽傳,不知誰人從風雪中回來。

不知此詩是作者行途借宿還是宿歇中作。

若是行途借宿。詩人行經芙蓉山,傍晚遇雪,即觀日暮、蒼山遠,即感天寒、白屋貧。蠻荒之地恰逢一處人家,詩人定是急往借宿。豈料旅人遠遠未抵,農家小院柴門中已傳出汪汪犬吠。主人聞此開門,兩人相交數語,詩人最終得以入住。「風雪夜歸人」可能是詩人經芙蓉山主人同意留宿後的最直接心理感受。此處是旅人躲避風雪夜極端天氣的溫暖港灣,其令詩人由黑至明、由寒變暖、由動轉安,猶如家一般,故而他不是過客而是歸人。

若是宿歇中作。詩人於芙蓉山農家小院安頓小住,其在傍晚暮色中遠觀蒼山,身感天地自然蒼莽、農屋周遭貧陋。院中小犬忽然向柴門狂吠,詩人隨即迎門,原來是結束勞作的房主在夜色中帶著風雪歸來了,等待他的是什麼呢?紅泥小火爐的溫暖,一壺熱酒,抑或家人的問候。

不論怎解。該詩都用朴實淺顯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寒山夜宿圖,有人將「風雪夜歸人」延伸到為生計奔波晚歸的人,他們在風雪交加險阻現實中的執著和奮進、樂觀和堅韌,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家的眷戀。

筆者出生窮僻山村,對風雪夜歸人有切身體會,只不過歸人是否有壓力、精神勞頓?本人暫不得而知,因為寂然清空的山野農家生活少用「他識」。(文/王宜楷)

應須美酒送生涯

《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》

唐·杜甫

其一

江上被花惱不徹,無處告訴只顛狂。

走覓南鄰愛酒伴,經旬出飲獨空床。

其二

稠花亂蕊畏江濱,行步欹危實怕春。

詩酒尚堪驅使在,未須料理白頭人。

其三

江深竹靜兩三家,多事紅花映白花。

報答春光知有處,應須美酒送生涯。

其四

東望少城花滿煙,百花高樓更可憐。

誰能載酒開金盞,喚取佳人舞繡筵。

其五

黃師塔前江水東,春光懶困倚微風。

桃花一簇開無主,可愛深紅愛淺紅?

其六

黃四娘家花滿蹊,千朵萬朵壓枝低。

留連戲蝶時時舞,自在嬌鶯恰恰啼。

其七

不是愛花即肯死,只恐花盡老相催。

繁枝容易紛紛落,嫩蕊商量細細開。

某晚,我與兒子共背《江畔獨步尋花》:「黃四娘家花滿蹊,千朵萬朵壓枝低。留連戲蝶時時舞,自在嬌鶯恰恰啼」。黃四娘家的宅院蹊徑繁花似錦,萬千交錯,垂涎欲滴,濃情蜜境般引人入勝。訪客在花前靜賞,戲蝶時時舞、嬌鶯恰恰啼,美艷的韻律隨即又喚醒了我們生命本真的欲動。

然而這種香艷不俗的愉悅審美就此戛然而止,讓人感覺非常唐突。為何江畔獨步尋花亦未見江畔獨步?我細究原因才發現該詩僅是《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》其中一首,我們的小學讀本對《江畔獨步尋花》組詩進行了縮題節選。

不研讀組詩,我們就很難準確理解詩人的深微情愫。從繁入簡易,從點及面難。管中窺豹不利於系統化認知構建,我們做任何事都得下苦功夫。倘若此事起初沒有全面系統化認知,我們下苦功夫各個擊破獲得的思想認知拼圖,有朝一日亦有可能被靈感點亮並組裝激活。此事放諸四海皆準。

早春時節,杜甫在浣花溪散步。江畔繁花盛開,杜甫被撩撥得春心蕩漾。然而此等美艷花語卻無人共賞,無人傾訴的煩悶憋得他抓狂。杜甫忽然想起了平日的酒伴。「我何不邀他一道賞花」,杜甫立即走覓南鄰,奈何酒伴住家只有一張空床,原來這位朋友十天前就已外出遊玩了。

杜甫只好獨自漫步江畔賞花。極目遠望,繁花亂蕊推積在江濱曲角處。垂暮之年的杜甫走起路來步履歪歪斜斜。初春萬物生機蓬勃,杜甫衰老的生命已無法與之匹配,內心反而有一絲害怕春天的到來。且罷。天下誰人不會垂垂老矣呢?眼下我還能喝酒寫詩,大家就不要太在意我這個白發老頭子。

杜甫邊走邊看,江岸幽靜的竹林深處若隱若現兩三戶農家,小院邊紅花、白花相襯,艷麗撩人。如何不辜負這美好春光呢?唯有花間飲酒作樂打發時光。

此時東邊少城可能早已人聲鼎沸,處處人間煙火了。市井味濃厚的歌樓酒館還更加可愛呢。哪位有錢人在此處用黃金盞喝酒,再喚幾個身姿妙曼的可人兒於盛席華筵前跳舞。這樣的生活豈不妙哉!

當然前述狎遊皆為想象。窮困的杜甫只能繼續獨步江邊。他來到黃師塔前江水東岸,慵懶沐浴和煦春風,一簇桃花自由綻放,不管深紅色還是淺紅色,它們都非常美麗可愛。

沒想到黃四娘家的花開得才好呢。繁茂的花兒把小路都遮蔽了,層層疊疊色彩各異的花骨朵都墜彎了枝條,雙雙飛舞的蝴蝶在花間嬉戲流連,自由自在的嬌軟黃鶯也在恰恰啼叫。

愛花不一定非得為花而死,只是害怕百花雕零,自己的生命也隨春光流逝更加衰老了。繁花容易隨風飄落,含苞待放的花兒,你們就慢慢綻放吧。

《江畔獨步尋花·其六》給人的感受是鶯歌蝶舞的香艷與勃勃生機。筆者讀完七絕句才發現杜甫對於逼近死亡的生命敏感與嘆息。初春之花宛如青春,蓬勃、短暫,動人。只道天地自然周而復始,人的生命卻是由盛極而衰,不可重來。

美艷繁花喚起了詩人的青春暢想,「應須美酒送生涯」是及春飲酒作樂,「喚取佳人舞繡筵」是聲色情欲。無奈生命衰老,死亡迫近,即便詩人還在「詩酒尚堪」自我安慰打氣。

此詩對於個體生命誠實無比。姹紫嫣紅春景雖然美好,我們的青春卻極易消流。醇酒美女並非一定是頹廢俗氣,活在當下,盡情享樂。(文/王宜楷)

易水送別

《於易水送人》

[唐]駱賓王

此地別燕丹,壯士發沖冠。

昔時人已沒,今日水猶寒。

《於易水送人》是唐代詩人駱賓王創作的一首送別詩。這首詩的寫法非常突兀。題為易水送人,詩文實則沒有絲毫敘述詩人與友人別離,送別的朋友是何許人也?詩首不見別情依依與送寄感念等內容,而是直入史事。

「此地別燕丹,壯士發沖冠」。易水位於燕南趙北,地處兩國交界。河風涼涼,太子丹於此地岸高處為荊軻送行,周圍送者、行者身著白色冠服。臨水握別,黯然銷魂,無語凝噎。不言自明,荊軻此去秦地,無論成敗,皆是一死。

荊軻義舉是壯士之死,為國家存亡慷慨赴死。一條易水生死相望。氣氛凝重。忽然友人高漸離擊築,荊軻附和緩歌:「風蕭蕭兮易水寒,壯士一去兮不復還」。

此情此景,送者、行者見之聞之無不悲憤,愴然淚下。在大家垂淚涕泣送別中,荊軻登車而去,頭也不回。英雄的悲歌感染了送行者。他們拭淚站定,化悲慟為力量,怒發沖冠,雙目圓瞪。

駱賓王送別友人的地點也是易水。詩人將今時今日易水送人的情景與太子丹送荊軻入秦之事交融。駱賓王送別的友人是誰?我們不得而知。拋棄俗常離愁書寫友人送別,此人想來一定是他肝膽相照與誌願共通的親密摯友,否則誰會輕意向別人表露自己的情懷與誌向。

他們可能要共謀大事。此詩寫作時,駱賓王遇赦出獄不久,側身於幽燕一帶的軍幕中。駱賓王在易水想起荊軻為國家存亡、不畏強秦的壯舉。他曾多次上疏諷諫,觸忤武則天,被誣下獄。他亦在期待時機,匡復李唐王朝,幹出一番事業。

駱賓王與荊軻身上都有一種甘願為國犧牲奉獻的精神,這種心神相通,千載猶存。

「昔時人已沒,今日水猶寒」。荊軻刺秦終究失敗了。「笑顧武陽」「圖窮匕見」「秦王繞柱走」「倚柱而笑,箕踞以罵」等刺秦情節至今仍然廣為流傳。成就一項偉大事業極為艱難,今人同樣亦會感慨。

荊軻刺秦為什麽會失敗?有人說太子丹生擒秦王簽訂條約的想法太過於天真,導致荊軻刺秦行為受限;太子丹催促甚急,荊軻只得帶領秦武陽離燕赴秦,慨然踐諾。

各種現實要素復雜影響事情成敗,詩人不禁想起自身宦海沈浮遭際,現實事事維艱。我們反觀駱賓王前期作品《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》的「不學燕丹客,徒歌易水寒」,強烈建功立業思想轉變為暗待時機匡復李唐王朝,「昔時人已沒,今日水猶寒」沒了慷慨激昂,多了壯士暮年之氣。

《於易水送人》詠史喻今,詩人感詠荊軻刺秦壯舉,欲逐宏圖偉業的氣魄,籍此共情自身憤憤不平與沈淪壓抑的際遇,筆調蒼涼,蕩氣回腸。

荊軻令人感動的事還有很多。被太子丹懷疑能否堪此重任時的堅定、以生死報答顛沛流離人生的知遇之恩,為什麽人們只論成敗呢?(文/王宜楷)

一枝紅杏出墻來

《遊園不值》

[南宋]葉紹翁

應憐屐齒印蒼苔,小扣柴扉久不開。

春色滿園關不住,一枝紅杏出墻來。

初春時節,詩人興致勃勃到友人花園探訪。其小扣柴門,良久無人應答。友人今天不在家,詩人無能入園遊玩,心情難免有些悵然。

古代交通落後,信息傳遞亦不如今時今日便捷,他們若未提前相約,訪友不遇便是常事。詩首兩句緊扣題目:遊園不值,詩人沒有見到自己想要探訪的友人。

詩人在蒼郁苔蘚門口徘徊,久久不能入園,但他並沒有直抒胸臆,表達不快,而是低首抓住門前角落不起眼的青苔。面對此番翠色美景,他自出心裁構想了一幅交際別趣:「應憐屐齒印蒼苔,小扣柴扉久不開」。

門前密鋪幽翠蒼苔,平日定是人跡罕至,園內春景可想而知。「我小扣柴門良久無人應答,難道是這小子(友人)憐惜家門前綠絨絨的青苔留有本人履齒壓痕,故意為之?」

詩人此等充滿生活情趣的筆法,同時亦暗含了自身對自然的熱愛,惋惜蒼苔遭受踩踏,更是表達了其不得入園賞春的依依不舍和眷戀。

遊園不得,詩人應該如何遊賞園內春景?正當詩人徘徊不定之際,「春色滿園關不住,一枝紅杏出墻來」,頓時令其心扉豁然,欣喜不已。以小見大。這一枝紅杏代表了滿園春色;這一枝紅杏出墻遙相呼應了春色滿園關不住。

春色已滿園,怎能關得住?這一枝外溢柴扉上頭的紅杏,數量精妙,似人招手,它給人一種勃勃生機,更有一種難以壓製的美艷力量與浮想,故而有今人「紅杏出墻」新解。

《遊園不值》取景小而含意深,在冷寂蒼苔中驚喜春色溢出,情景交融,膾炙人口。(文/王宜楷)